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上半年销量不足百辆的极星汽车,正陷入“尴尬境地”。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69辆,其中,3月份销量仅为1辆。进一步梳理可发现,极星汽车在华销量低迷的问题由来已久,2021—2023年期间,极星汽车在华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和1100辆。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销量下滑之外,定位于“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极星汽车,其在中国市场的高管团队也陷入“动荡”之中,公开信息显示,极星中国区总经理吴慧静此前已离职。
对于外界传出的或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记者日前致电极星汽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星中国公司”),其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极星汽车退出中国的信息“不属实”。尽管如此,有汽车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新能源市场激烈竞争,传统豪华品牌皆受到波及的情形下,对于二、三线品牌而言,它们能否守住阵地可能都是一个需要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销量下滑持续低迷
上半年销量不足百辆、月均仅为10余辆,持续低迷的销量状况,让极星汽车近期引发市场关注。
懂车帝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份,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69辆,其中,1月、2月、3月、6月的销量分别为56辆、6辆、1辆、6辆,也即4—5月份,极星汽车在华销量为0。
与今年上半年销量大幅下滑相比,在2024年同期,极星汽车在华销量仍能保持月均百余辆水平。懂车帝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份,极星汽车在华销量分别为187辆、74辆、369辆、117辆、276辆、42辆,累计销量为1065辆。
记者根据懂车帝数据统计发现,2024年,极星汽车在华销量为1864辆。而公开数据显示,2021—2023年,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若按这一数据统计,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四年累计销量仅为6729辆,该数据甚至不及热门品牌单月销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在中国市场的颓靡姿态相比,极星汽车在海外市场销量仍较为可观,公开信息显示,2021—2023年,极星汽车全球市场销量分别为2.9万辆、5.15万辆、5.46万辆,而这些销量绝大部分皆由欧洲市场贡献。
引发外界关注的是,极星汽车在华销量持续低迷的原因何在?
在业内看来,与市场上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相比,极星汽车在产品力、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等层面皆存在明显短板,种种因素导致其销量低迷,难以提升。
如在产品层面,极星汽车已对外发布多款车型,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极星汽车推出豪华纯电高性能轿跑极星2。2022年年底,极星汽车首款超豪华高性能纯电动SUV极星3正式发布,而定位于纯电高性能轿跑SUV的极星4,则于2023年上海车展全球首发。
但在业内看来,尽管定位于“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制造商”,但极星汽车此前推出的多款产品,价格带覆盖范围极广,相关数据显示,极星汽车产品在30万元—145万元之间。外界亦有声音指出,极星汽车产品型谱混乱,定位不清晰。在激烈竞争的中国车市,上述问题无疑导致极星汽车难以占领消费者心智。
“与其说直接提升销量,我更宁愿说是要先做品牌再做销量。要打造品牌,首先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产品或者一个系列的产品。”极星中国公司原总经理冯旦曾在2023年直言,“极星在中国已经落地五年,但目前既没有量也没有品牌,这是之前我们的客观情况,走过了一些弯路。”
冯旦还表示,从整个品牌层面看,极星汽车对这个市场还是不了解。“所有的营销方式,品牌的运作方式,从总部下来,没有任何更改。虽然极星汽车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并没有让消费者看到。”
不仅如此,在豪华品牌颇为关注的销售与服务渠道层面,极星汽车也存在诸多短板,公开信息显示,极星汽车方面曾透露,截至2023年年底,极星汽车的零售业务门店已拓展至55家,到2024年6月,将拓展至100家,覆盖全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但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极星汽车在中国只剩下上海一家直营店。
“像众多外资纯电品牌一样,极星汽车也没有正确预判中国纯电市场的走向,没有跟上中国纯电高端产品的技术和成本发展节奏。”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汽车行业资深顾问梅松林向记者直言,中国市场是一个高度流动、变化的市场,“外资难以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在华去留“悬念”
销量萎靡的背后,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去留也成为业界焦点。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极星汽车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 宣布完成企业合并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身后有中外双股东支持的极星汽车,尽管销量主力区域在海外,但此前依然选择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即是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将时间拉回2023年6月份,彼时,星纪魅族与极星汽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据悉,该合资公司将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智能终端融合科技公司,而该合资公司即是极星科技。
“极星是一个外资品牌,总部在瑞典,在中国只是一个分支机构,整个中国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曾出任极星科技董事长的沈子瑜也对外表示,“中国消费者有非常丰富的选择,外资品牌进入并没有核心优势,尤其是中国在过去十年互联网的影响下,无论是技术、供应链还是软件,用户体验真的是领先全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不能完全本土化,就没有优势。”公开信息显示,沈子瑜曾对合资公司颇有信心,在其看来,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及能力现在已经在非常快速地引领全球产品的发展,沈子瑜表示:“这方面的研发并不是传统汽车公司的优势,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公司将逐渐被淘汰。”
沈子瑜此前还直言:“我是来自汽车公司的,我清楚这方面的投入产出以及能力。此次合资,我们能够把这方面能力延展到极星汽车上去,作为仅有的做整车的合资公司,我们会把这个产品做到极致。”
除了成立合资公司外,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人事变动也曾引发外界关注。如2024年1月份,多家媒体报道,陈思英出任极星科技首席运营官,而陈思英曾有上汽乘用车、领克汽车、长城汽车等多品牌任职经历。
但在多种因素下,极星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难言顺利。不仅如此,在中国区高层人事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极星汽车中国区还出现八年时间七换掌门人的现象。
销量下滑、高层人事动荡、合资业务终止,一连串“打击”之下,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去留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有媒体近期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极星汽车或将于今年年底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我们目前没有这个计划。”对于市场传言或退出中国市场,极星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日前向记者表示。而对于今年销量下滑问题,该负责人声称“让我们的公关跟你联系”。而记者此后亦向其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记者发稿,未获得进一步回复。
“极星品牌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但最终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或品牌重新出现在中国市场。毕竟,极星汽车为中国市场做了大量投入,且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纯电市场,把这两者叠加,极星汽车还是有可能卷土重来,以新的方式或品牌再进入中国市场。”梅松林向记者表示。
配资论坛线上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